第一章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

发布时间:2020-10-12 13:32:52   点击数:

第一章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

我设计《地形图的判读》这一节课,首先先展示两张关于地形图的完美图片,都是梯田的,非常的漂亮,展示一下这个地形图是非常美的,但是从地理角度呢,咱们把地形图分为三部分来讲,第一个是等高线地形图,第二个是分层设色地形图,第三个是地形剖面图,然后本节课以学习等高线地形图为主。总之用一句话概括:我的课件简明、大方且实用。欢迎大家来欣赏……

首先来讲解等高线的基础知识,海拔和相对高度。海拔是某点到海平面的垂直距离。图中甲的海拔为米;乙海拔为米。然后某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叫相对高度,图中甲对乙的相对高度是米。

第二个基础知识是等高线。等高线就是高度相等的点的连线,那么怎么来绘制这样一幅等高线地形图呢?我们先不考虑这么复杂,先从简单的来说,这个山体,我们可以找到海拔为米的点,海拔为米的若干点,海拔为米、米的若干点,分别把这些点分别描了图上连成线,那么就形成了一个等高线地形图。其中两条等高线之间距离叫等高距,本图的等高距应该是米。

活动一,谁对谁错?图中一男一女准备从不同的坡,爬到山顶。男士选择甲路线,他认为路程最近;女士选择乙路线,她认为路程最安全省力;那么谁对谁错呢?我们来研究一下。我们把这个山整体转化为等高线地形图,就发现,这个甲坡的等高线比较密集,坡度比较陡;乙坡等高线比较稀疏,坡度比较缓,所以我们应该赞成走乙坡。同时这个也是等高线的一个特征,你明白了吗?

合作探究二,在图中找出山峰、山脊、山谷、鞍部和陡崖等不同山体部位,那么我们把一个实景图转换成地形图,我们来找山峰的话呢,它应该是最高峰,在这个图中应显示为等高线闭合,高度中间最高;山脊是山的脊梁部位,在等高线地形图中,它反映出的是等高线状况是向低处凸出;山谷和山脊相反,等高线向高处凸出;鞍部是两山之间的这个位置;陡崖是等高线重合,看不到等高线,或者形成一个锯齿状。

活动二:学会区分山脊和山谷,山脊处海拔高向低处的叫,凸低为山脊,然后山谷是海拔低,向海拔高处凸。

然后活动三:连线。咱们把山峰、山脊、山谷、鞍部和陡崖等不同身山体部位混编,然后做连线。用于检测学生对这五种山地基本地形的掌握程度。

拓展延伸一:请把你的手握成拳头,将它看成一个地形区,那么咱们把各个地形部位在手上画出来。你对照地形图会发现什么呢?你会发现手背部关节凸起的位置就像山顶,然后关节之间凹的位置是鞍部,手指的背部凸出的是山脊,两个手指缝之间是山谷,食指的外侧弯曲看不见,就相当于陡崖了。有意思吧!

拓展延伸二:在现代社会,你会怎样开发这个山区呢?实际上它有很多种方法,比如说整个山区的旅游业就是一个项目。陡崖可以发展蹦极和攀岩运动;有河流的话可以发展漂流;然后如果说有小沟谷或者小湖泊的话,可以发展水产养殖,实际上它的利用是非常非常多的。

拓展演活动三:一般来说,男孩子比较喜欢打这种cs真人的游戏。咱们来一这个游戏为模板,左边这一块儿是指挥部,右边这地方是碉堡,那么咱们来看这个活动。我军准备在此处山区安排狙击手,选择位置应该是最高处,应该选择最高山顶。预炸敌人指挥部理想的攻击路线应该是缓坡,上山比较容易;现在我军急需淡水,怎么找到水源应该找河谷的位置,可能有水。你会了吗?

二、分层设色地形图在等高线地形图上以一定次序的颜色、色调变化来显示地势的起伏,这样的图就叫分层设色地形图。

首先我们先来认识一下五种基本地形类型,应该有平原、山地、丘陵、高原、盆地五大类。

下面咱们来图解一下五种基本地形类型,你会发现高原它的海拔是在高于米的,它是面平边陡;山地的海拔高度都在以上,又高又陡;丘陵比较低缓,海拔高度在米以下;平原在米以下;盆地的话就是中间低、四周高的这么一个地形。

下面我们来研究一下这个分层设色地形图,找到五种基本地形类型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并分别举例说一个地形区。比如说高原在这青藏高原,它的海拔是比较高的;然后平原显示为绿色,它的海拔是比较低的;在福州附近,这边是丘陵地带;山地的话,比如说咱们可以看到喜马拉雅山脉;盆地的话,咱们看云贵高原北侧和西安的南侧,这块儿是一个盆地,很明显,四周高中间低,这就是著名的四川盆地。

三、地形剖面图地形剖面图是沿等高线地形图的某一条直线下切而显露出来的地形垂直剖面。通过它能直观地表示地面上沿某一方向地势的起伏和坡度的陡缓。

然后我用了一个flash时来表示地形剖面图他的这个做法,动图要比平面图要好看一些,比较直观。

合作探究四找交点、做垂线、连成线。实际上就是手绘地形剖面图的活动。大致分成三步。

我下面准备了两个练习,也希望同学们能够掌握绘制地形剖面图的技巧。

下面是一些练习题,非常的经典希望大家能努力的掌握好的。

更多课件整理中,敬请期待……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hzgjstz.com/jsyl/9102.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