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条之外的诺兰,巅峰当在盗梦空间

发布时间:2023-4-15 12:11:31   点击数:
白癜风的治疗与预防 https://m-mip.39.net/woman/mipso_4447740.html

本文作者:彼得巴甫洛夫斯克

克里斯托弗.诺兰的新片tenet正在院线上映。

本片大陆译为《信条》。字面意思是拉丁文“拥有”。台湾和香港均译作《天能》。天能似乎有音译的意思。对于这个片名,其实怎么翻译他都是不对的。也许它什么字面意思都不表达,他只是一条“回文”。Tenet这个词也来自于一条欧美流传已久的拉丁回文里,具体详见杜大佐雄文(看完《信条》首映的提醒:不要试图理解它,要去感受它)。

这里不谈《信条》,我们谈谈信条以外的东西,谈谈本片导演诺兰。

诺兰导演在我心目中的地位很高,虽然他的年纪还远远没有到盖棺定论的时候,但他的电影在我心目中已经圈成了一个完美的闭环,在我这个普通观众的眼中,诺兰导演的作品其实已经形成了一个阶段性的结束。

他在我心目中的光辉形象,早在几年前就已经崩塌过了。

这在今天,在这个月,尤其明显,因为《盗梦空间》和《星际穿越》就在线上,时时刻刻提醒着你导演最高光的时刻。托疫情的福,这几个月的院线市场,将以往的优秀作品悉数重映,使得我们能够回味一些优秀作品的同时,也用专业的市场角度,帮助我们筛选出导演最好的作品。而在我的心路历程中,诺兰的最高光时刻,就是《盗梦空间》,而对他的好感,却崩塌自《星际穿越》。

我第一次接触诺兰的时候,根本没把他当回事。那是年,阿尔·帕西诺和罗宾·威廉姆斯双雄对决的《失眠症》。

那是他第三部长片,拍摄于《记忆碎片》之后,描写了一个前往阿拉斯加查案的警探,以及案件背后的各种故事。影片剧本扎实,叙事流畅,情节跌宕起伏,悬念高潮迭起,是当年的大爆款。但当时大家的目光都集中在两位老戏骨的巅峰对决上,罗宾·威廉姆斯抛弃温情路线转行冷血杀手,阿尔·帕西诺收放自如的演技,甚至彼时还青涩稚嫩的希拉里·斯万克。导演是谁其实没什么人关心。尤其是大家后来得知本片是直接翻拍(抄袭)自欧洲片之后,对主创人员就更不在乎了。后来我找到了欧洲原版,实话说,我觉得强于诺兰的美版。

但实话说,我对诺兰的基础印象来源于《失眠症》。影片也值得一看。

接下来,就是大名鼎鼎的“蝙蝠侠三部曲”了。

《蝙蝠侠:侠影之谜》上映于年,也就是《失眠症》的三年后。现在从三部曲的成色去看,《侠影之谜》也是足够精彩的。更何况在当年,诺兰也是本片的编剧,他凭借本片开始在影迷圈中出名。大家开始记得有这么一个导演,会讲不错的故事。要知道,上一部《蝙蝠侠与罗宾》在故事层面真的太烂了!(风格上还可以,全程黑夜特别酷)

然后,诺兰开始了自己的封神大戏。

前奏,是《侠影之谜》之后上映的《致命魔术》。

这个片名直到今天也没几个人知道。实际上并不热门,属于小众类型。在影迷圈中,他的称呼是《金刚狼大战蝙蝠侠》。

因为他是由金刚狼休·杰克曼和蝙蝠侠克里斯蒂安·贝尔共同主演的。片中还有当时嫩的出水的寡姐斯嘉丽·约翰逊。这是诺兰系电影第一次被扣上主流商业类“烧脑”的标签。影片表面上讲述了两个魔术师为了互相斗争而相互切磋,最后赔上家庭甚至姓名的故事。内里的诡计,是“双子”。

本片由克里斯多弗·诺兰和弟弟乔纳森·诺兰联合编剧。剧本相当扎实,在本格派推理层面都属于佳作,各种细节线索草蛇灰线,伏脉于千里之外。伏笔埋得深,远,巧。推理难度适中,让观众既要付出代价,又没有那么困难的自己想到答案。参与感爆棚。

这是一部绝世佳作。如果还没看的赶紧补。保证比《信条》好看。

在这里就不剧透了。“双子”这个诡计真的很棒。属于大杀器。

在《致命魔术》之后,大伙儿知道了诺兰的牛,他不仅被成为超级英雄蝙蝠侠的救世主,也是个“烧脑”的本格派推理导演。这时,他的真“成名作”《记忆碎片》才火了一把。

我还记得,《记忆碎片》我买的是红龙精装版。

实话说,记忆碎片的结构很精巧,是巴赫的螃蟹卡农的结构,将一个故事拦腰切断,然后镜像拼接。这可以说是它唯一的优点。这个结构很简单,只要找对中间点,稍微分析一下就可以得到完整的剧情。片中各类伏笔埋得还算巧妙,剧情不至于多晦涩,观众哪怕没有弄清楚整个剧情走向,也会被各种精心设计的小线索在后续对得上而获取成就感。就像一个大谜题里包含了好几个小谜题,解不开难的没关系,一整个片子看下来,你总能发现几个对的上的线索,解开几个谜题,这样就能获得成就感。

但影片的剧本其实说不上特别出色,这不是一个足够精彩刺激的故事,只是因为其结构而焕发光彩。所以大家往往沉迷于破解影片的结构,而不会会剧情是不是精彩而叫好。《致命魔术》就不同了,精彩的故事,扣人心弦的剧情,和酣畅淋漓的解谜。以及最后终极诡计“双子”带来的震撼。这四点构成了《致命魔术》的魅力。这才是成熟的商业大片,和《记忆碎片》充满实验性的味道不同,《致命魔术》告诉我们哪怕是线性的叙事,只要诡计设计的合理,也能够得到非常好的效果。而诺兰,开始对这种模式擅长了。

事实上大家的想法是正确的。在《侠影之谜》中,蝙蝠侠世界中反派黄金阵容都没有登场,这是广大影迷的不满之一,结局中亮相的小丑纸牌暗示了《黑暗骑士》的主角。三年后,它来了。

《黑暗骑士》是诺兰的封神之作。荣获当年奥斯卡奖的8项提名,中奖2项,而且一大半都是技术类奖项,足见影片在电影工业层面的成功。在非技术领域,影片也显得话题十足,最大的话题就是希斯·莱杰扮演的小丑,以及这位天才演员的陨落。这个话题很值得一谈,但这里先不谈,我们还是主要谈谈导演和电影本身。

现在回头复盘,会发现《黑暗骑士》其实没有那么精致。

首先,影片最大的特点是他的节奏,像蹦极一样一开始就把观众推进高潮,然后一直爽到结尾。中间经历过数字诡计变换和剧情转场,但切换速度都快的吓人,新手观众可能都来不及思考,就会从一个阴谋转向另一个阴谋。这样的好处是节奏快,故事刺激,给观众非常爽快的体验。但缺点是没有留白,没有留白导致观众没有时间去自己思考诡计,从而降低了一些参与感。同时,没有留白也导致没有额外的时间去刻画人物,你只能在紧张刺激的剧情中挤出碎片时间,又或者,直接将人物个性塑造融入到诡计中去,融入到剧情里去。

但不是每个人物都有那么多出场时间的。这就导致整部《黑暗骑士》中,其实只有两个角色拥有心理变化,那就是代表光明骑士的双面人检察官,和蝙蝠侠自己。蝙蝠侠的心理转变还被刻意的安排到了结局。这使得影片大部分时间里,就只有小丑作恶和检察官从光明堕入黑暗这两条线,所有的人物都是刻板且毫无变化的。这种刻意弱化剧中人物心理建设的手法我们在今年的《信条》里又看见了一次。

将所有人物的故事弱化,服务于主线剧情。这么做的风险很大,你的主线剧情要十分精彩,能够抓住观众的心。《黑暗骑士》做到了。影片的成功甚至让部分小白影迷产生了这是“文艺片”还是“商业片”的错觉。一部超级英雄电影,一部动作大片,一部拿到当年奥斯卡最佳视觉效果奖的电影,它本身的文艺气质居然如此出色。当年的奥斯卡最佳艺术指导提名拿的实至名归。

当然,也要重点提一下,小丑这个角色如此刻板,毫无内心波澜可言,居然被希斯莱杰演绎的这么成功。当年的最佳男配实至名归,可惜颁奖时人已经不在了。

《黑暗骑士》的成功是无需多言的。但它究竟成功在什么地方,哪一项比重更大。或者说,观众最买账的,到底是哪个因素的。

这个问题在当时鲜花环绕的环境下没法讲,但现在可以回答了。首先是影片高潮---高潮的紧凑结构,以及在如此快节奏精彩不断的结构下依然坚硬的故事主线。

观众在被故事吸引之后,才会再去欣赏,去复盘演员的精彩表演。(当然这个过程也可以反过来,一个大明星大流量也可以先吸引观众,然后再引导入剧情。)

理解了这点,就不难推断出之后第三部《黑暗骑士的崛起》为什么让人感觉差点意思了。

但现在还没到时候,因为中间还有一部诺兰的顶峰作品,我心目中他最高光的时刻,《盗梦空间》。

如果说《黑暗骑士》只是一部诺兰在传统叙事框架下拍的精彩故事,那么在本片封神后,从《盗梦空间》开始,诺兰自己的风格开始被注入商业大片中。这里要说明一点,一开始就高潮直到结束的快节奏叙事风格,是一种传统手法,并不是诺兰独有的风格(比较典型的例子是疯狂麦克斯4)如果你产生了诺兰的风格就是快节奏这种错觉,就会发现接下来这种快节奏似乎再也找不回来的失落。很遗憾,我本人就中招了。

诺兰自己的风格是什么,其实不好总结,但挺好表达的。就是成名前《记忆碎片》的那一套。诺兰很喜欢音乐,并且喜欢古典音乐中赋格的表现技巧。当然音乐层面的赋格手法是无法整套搬进电影结构的。诺兰一直在尝试这点,但似乎只有《盗梦空间》取得了成功。

《盗梦空间》的叙事还是传统的线性结构。诺兰没有在影片结构上动手脚,他在本片里注入的,是自己对埃舍尔的空间层面的理解。要理解诺兰到底想要表现什么,你需要知道三个人名,同时也是一本书名《哥德尔.埃舍尔.巴赫》。这三位不同领域的大神在其本身的专业领域探讨的,可能是同一种本质。巴赫的赋格技巧,在他创作的各种精妙的“卡农”作品中最容易感受到。《记忆碎片》的结构就巴赫的《螃蟹卡农》的结构。而《盗梦空间》里展现的主要是埃舍尔在空间方面的表现,也就是对数学界彭罗斯三角和彭罗斯阶梯的所展现的。具体效果大家可以去看一下埃舍尔著名的画《上升与下降》和《瀑布》。或者去玩一下《纪念碑谷》。

但游戏,版画们所展现的只是一个奇妙的场景。而诺兰在电影里,搞出的场面就大很多了。这给观众带来了一种全新的体验。这和传统的《侏罗纪公园》这类凭空画出来的世界的感受是明显不一样的。因为埃舍尔的理念并不是凭空创造的,内里含有的是科学的逻辑,展现的是科学的美,这种美不是美学层面的,内里含有的逻辑赋予了这些画面不一样的含义。更重要的是这一点观众感觉到了。

这是《盗梦空间》给我最大的感受,也是我认为他那么成功的最大原因。

当然,基础也是很重要的。《盗梦空间》能在当年奥斯卡上提名9项中奖3项也体现了他内里的浑厚功力。《盗梦空间》在基础层面的实力是很完整且丰满的,故事的节奏感不如《黑暗骑士》那么快,但也并不慢,能够挤出多一些留白来塑造人物的内心。不至于像《黑暗骑士》一样全程跟着案件诡计的破案节奏去走。其实《黑暗骑士》的快节奏带来的效果是失衡的。这点上面探讨过,而《盗梦空间》就没有这个问题,全片节奏自然流畅,各种高潮爆点安排合理且均衡,剧情丰满。做为传统线性叙事结构的电影,观赏性极佳,门槛不高,观众可以合理的理解剧情,所有的推理点能够排除在主线剧情之外做为甜点来给观众加分。这使得看不懂的观众也能够得到自己的满足,而看懂的观众则有酣畅淋漓大呼过瘾之感。

要珍惜《盗梦空间》,因为接下来,就再也没有节奏紧凑,剧本扎实,扣人心弦,场面刺激的大制作了。

接下来上映的是蝙蝠侠三部曲的终章《黑暗骑士的崛起》。

在影片上映前,大家都在探讨蝙蝠侠的“黄金反派组合”里谁应该出场,企鹅人?谜语人?急冻人?但最后,诺兰选择了贝恩。

贝恩是谁?这是所有中国观众懵逼的地方。贝恩,不同于企鹅人,小丑,猫女,谜语人。他连个外号都没有,可见其人气之低迷。这给影片上映前带来了一丝阴霾。

结果证明,贝恩本身表现得还行,他并不是电影口碑下滑的理由。这个原因主要还是电影本身的。《黑暗骑士》的快节奏抬高了观众的预期,同时也锁死了观众的期望。大家渴望看到的大概率是一部和黑暗骑士一样快节奏的电影,那种爽快的满足。所以当《黑暗骑士崛起》将节奏慢下来,并且开始挖掘蝙蝠侠自身的心理成长的时候,观众有一些不知所措了。

实话说,如果抛开《黑暗骑士》,第三部的观赏性还是不错的。但如果加入《黑暗骑士》这个前作,就有些差强人意了。《黑暗骑士崛起》也是有优点的,做为结局,故事性上是要强于《黑暗骑士》的,前者节奏快,剧情紧凑好看,但那是剧情,不是故事。《黑暗骑士崛起》的故事要丰满的多,也算是一个三部曲不错的结局。

下滑的不止是节奏,还有电影整体的质量,《黑暗骑士崛起》在那一年的奥斯卡上颗粒无收,没有一项提名。前作拿到的关于剪辑,化妆,视觉效果,音效,服装设计等一系列技术奖项的提名,证明了其工业领域的成就,而《黑暗骑士崛起》都没有。

当时普遍的感觉,是诺兰在憋着大招呢。

我也是那么想的,也是那么期望的。

第二年,诺兰以制片人和故事编剧的身份参与了dc宇宙的开山之作《超人钢铁之躯》。大火。让我对其担任制片的水平有了不切实际的幻想。

毕竟在这之前,诺兰的电影剧本都很扎实,且他本人都参与了编剧工作。

后来我分析,之前的那些优秀的作品可能和他弟弟乔纳森·诺兰的优秀有关。

和他本人就不好说了。

半年后,《超验骇客》上映。

电影宣传说,该片的原始概念由克里斯托弗·诺兰提出,灵感来源于康德的超验主义,诺兰还担任了影片的制片人。它也是打着诺兰的名号上映的。当时大家都认为这是他的故事。影片的阵容也是强大的,有约翰尼·德普,保罗·贝坦尼。

但片子垮了。

这是一个从故事层面就不大及格的电影。故事本身就不是很精彩,导演还没讲好。

影片的概念质量如何这里不好评价,毕竟后面还有《星际穿越》和《信条》。但可以肯定这个概念没有得到好的表现。

当时被诺兰的名号骗进电影院的我,开始对诺兰的金字招牌产生了怀疑。

这部戏虽然不是诺兰导演的,但却是从这部戏开始,玩概念开始慢慢的走入诺兰的核心。

然后,就有了《星际穿越》。

在这之前,《盗梦空间》里也设计了埃舍尔的空间概念,但首先《盗梦空间》有个完整丰满且精彩的故事,多层梦境的概念是为故事服务的,空间的画面冲击感更是这个概念在视觉上的一个组成部分。

而从《星际穿越》开始,故事的权重不被放在第一位了。

还好,《星际穿越》里玩的是严肃且晦涩的物理学,得到了物理学家基普·索恩的专业指导,为此还诞生了另一部纪录片《星际穿越中的科学》。概念本身是够硬的,有足够的深度供人挖掘。

而这个故事,就没有这么酷了。也许是为了降低概念的晦涩程度,不至于让观众产生巨大的失落感,所以刻意降低了故事的复杂程度,渴望用亲情的真诚温暖来打动观众。这是个不错的借口,因为现在在线上的《信条》就没有做好这一点。

但不得不承认,影片的实际效果有那么点为了概念而仓促打造故事的嫌疑。故事似乎是从属于概念,围绕着为概念服务的。这种本末倒置会引起注重故事性的剧情党的不适。这其中,就包括我。

《星际穿越》的成就斐然,这点无可争议,但他的出现,是我心中诺兰导演形象的崩塌的开始。

《超验骇客》可以说和他没关系,《星际穿越》总是嫡出的吧。

我对诺兰的好感开始于《失眠》,这是个扣人心弦的破案故事,推理性极佳。关键词是“烧脑”。

封神于《黑暗骑士》,本片如此单薄且平直的剧本被诺兰用一个个小规模的诡计和不可思议的节奏演绎的高潮迭起。这里,关键词是“节奏”。另外,之前的作品,在故事层面的剧本深度做的都很好,这里的关键词是“深度”。

在《盗梦空间》里,“烧脑”“节奏”“深度”这三点被完美结合。这是我心目中诺兰的巅峰。

从《星际穿越》开始,平衡正在倾斜。《星际穿越》在概念上深度是过剩的,但在故事层面的深度就不好了,这种失衡感是造成我对该片产生不喜欢感觉的主要原因。

但我愿意为它打个高分,虽然这个故事不精彩,但很温情感人,他缺乏的只是刺激,但他好歹还是完整且好看的。

接下来的《敦刻尔克》可就不是这么回事了。

《敦刻尔克》和《记忆碎片》一样,玩的是结构。

缺点也一样,被讲述的,是一个有些平淡,且不算精彩的故事。

《记忆碎片》的故事里好歹还有反转,还有推理烧脑,还有解构。《敦克尔克》的三个故事,都平淡如水。其中唯一还算有些精彩悬念的是陆军那一条,到底能不能顺利逃出生天。但因为大家都知道敦刻尔克大撤退成功的历史,这个悬念在基本的悬疑程度上其实也是很弱的。

《敦刻尔克》的叙事结构,来源于音乐层面的“谢泼德音阶“(这可是导演亲口说的)。产生的效果和巴赫的”无限卡农“类似。用导演的原话说:“它们在某种焦虑,或者说紧张的氛围里先后出现,当其中一条线达到高潮时,另一条线才刚刚建立,剩下的那条则进入尾声。”这种在逻辑上类似“魔性循环”的理念也是埃舍尔和巴赫毕生追寻的目标。

这看起来很美,不是吗?

也许某些人看起来是的。但总是有那么一部分人不喜欢。比如我。这不重要!重要的是还有更多的人被这种高门槛拦在了门外。我这种站在门口的人还要机会犹豫,还能喊出我不喜欢这种表达方式,虽然我承认他很酷,可是黑暗骑士更香啊!

站在门外的人可能已经开始骂骂咧咧了。

这就是我眼中的《敦刻尔克》。我能从中找到乐趣,研究本片的结构,再拓展着去看埃舍尔,看巴赫,也是很有乐趣的。但这是电影本身吗?这种乐趣来自电影本身吗?所以就电影本身来说,要承认,这只是三个平淡的故事,被包装在一个看起来酷炫无比的精巧无限回廊的埃舍尔结构里。

当你破解结构得到故事之后,那份平淡,不是谁都能忍的。

至此,诺兰在我心目中,已经从大神的位置彻底跌落,降至普通一线导演的行列。

这是个悲剧,不是吗?

在我看来不是。

因为剥去了神话,使我能够更加理性的看待,也减少了不必要的期待。

这使得我可以从一个毕竟低的期望值出发,去迎来这部《信条》。

《信条》提供了诺兰个人作品历史上最高的观影门槛。以至于导演在上映宣传的时候亲口承认观众大概率是会看不懂的。然后还在电影本片里用台词再一次重申:“不要试图理解它,要去感受它。”

这个影片最大的问题是叙事的缺失。这个已经另文阐述了。(穿越门:《信条》没有讲故事讲好,当然不是绝好的影片)这里说点没提的。

电影圈里,有个著名的术语,叫麦格芬。它表示某人或物并不存在,但它却是故事发展的重要线索,是希区柯克最常用的一种电影表现手法。说希区柯克可能太过于古老了。《碟中谍3》里著名的“兔子脚”就是个典型的麦格芬。

但麦格芬要玩的好,要纯粹,就必须遵循它的本质,那就是它可以“不存在”。不是说物理上的不存在,《蝴蝶梦》里的丽贝卡夫人,《碟中谍3》里的兔子脚都是真实存在过的人或物。而是说针对这个故事本身,它是不存在的。删除它并不会造成任何影响。《碟中谍3》里兔子脚就设置的很好。几乎就是一个学院派式的麦格芬。

那么《信条》呢?里面的钚元素,是个合格的麦格芬吗?

钚元素在电影里戏有点多,一开始只是普通的核燃料,后来被披上了“算法”的外衣,再到后来成为毁灭世界的关键。主角们抢夺它,就是为了拯救世界。但它要如何毁灭世界呢?原理是啥?算法该如何实现?导演说了。但却没说清楚。这就很扯蛋了。

还不如像《碟中谍3》里的“兔子脚”一样,干脆不说呢。保持一点神秘感不好么?

一个合格的麦格芬,应该游离于剧情之外,他是不应该出现的。

显然钚元素作为阴谋本身,并不符合这一影视手法。他只是阴谋的一个道具。

何况,这个阴谋到底是啥?诺兰还没说清楚。

这就是我对《信条》的吐槽。

至此,克里斯托弗诺兰的影片盘点结束。他的处女作《跟踪》我没看,也不准备看了。

克里斯托弗·诺兰依旧是我心目中的一线导演。虽然我不喜欢他对于影片结构和各种概念的探索,但我承认这种探索对于电影艺术以及工业层面是有历史意义的。只是我不能欣赏这种美!而且我认为这种一味提高观影门槛的做法是在玩火。有的时候曲高和寡并不是好名声。

希望诺兰能够在玩概念的同时再给我们带来一部像《黑暗骑士》一样,精彩刺激的电影。

如果可能的话,再来个《盗梦空间》。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hzgjstz.com/qscs/13867.html
------分隔线----------------------------